
分享
【媒体聚焦】西航课堂很任性:可以不带课本,但必须带手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9 浏览:
“请同学们打开手机,用百度搜索‘高端经济舱服务项目’有哪些,并由各组讨论得出你们的答案。”学生们根据授课教师的指令,纷纷拿出手机开始百度。随后,学生们通过手机搜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小组组员在各自查询的基础上积极发表看法,“记录员”紧张地进行着整理,并不时插入自己的观点,最后,各小组的“发言人”纷纷呈现出各自的观点。老师赞叹地说:“原来我只准备让大家掌握六种不同的特点,同学们却总结出了13个精彩的差异性服务,我向你们学习!”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在课堂上对手机的运用,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包容更多的观点,我和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和成长。
近日,四川西南航空学院(以下简称“西航”)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网络教育改革,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的课堂模式。
“这是一场课堂模式的变革,引领教育的未来”
今年初,四川西南航空学院的院长魏全斌先生就提出了 “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新模式,与人们所熟知的网络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且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微课、慕课。它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互动、链接、网络”的特点,实现学院师生“明主、开放、平等”的学习交流,通过移动互联网构建各种网络圈,让学生在“百度”的学习模式中高效学习知识,并且适时向学生推送具有逻辑化的碎片知识,回归教育本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不仅获得知识,更让学生获得智慧。
该院14级航空服务(13)班的谢姗姗说:“这种新型网络教育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有意思,通过搜索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使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丰富的知识。这是一场课堂教育模式的变革,引领大学教育的未来。”民航地勤服务的刘老师说:“我上这门课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新模式的实施,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网络知识丰富,同学们通过搜索获取更多课外知识,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的良性循环。
“每个班建立微信学习群,学生通过微信群提交作业”
通过“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的新模式,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主动来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建群,推送任务,学生分组、团队合作,完成作业,学到知识。课间,学生根据上课听讲的情况,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我们每个班都建立微信学习群,我们会通过微信群来发布班级信息、专业技能、宪法知识……。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微信群提交作业,例如,普通话课的课后作业,大家只需要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发送到群即可。同学们对于普通话课上的一些难点和要点,也可以在群里集中讨论。老师也可以根据下节课的课程安排,给同学们布置课前预习作业。”14级航空服务(10)班班主任黄清豪说。
课后,学院网教处随时向学生推送各种知识碎片,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技能、幸福来源、专业技能等知识点,这都有可能在学生上厕所、无聊的时间轻松掌握。西航网络教育处处长段玉超说:“我们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时间全空间的教育服务平台,目前,学院针对学生有两个微信群,每个群容纳学生5000人。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们会发送一些微型的碎片知识,午休的时候,可发送中型碎片信息,学生们的评论和点赞率都很高。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将专业老师拉到我们班级的群里面,利用老师课下的时间,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交流。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学生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
面对将手机带进课堂会带来的问题,段玉超说:“每个游戏都有游戏规则,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课堂规则,例如,上课时,手机需要静音。同时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网络。”
“学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真正做到知识传播的‘润物细无声’”
“网络教育模块不是传统的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在线教育和教育的网络化管理,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机端等移动终端工具,在课间等碎片时间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碎片化地进行传播,真正做到知识传播的“润物细无声”。”
该院院长魏全斌说,“人们往往会对一个新事物保持警惕和怀疑,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学校“手机禁令”,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手机,手机就是一个现代工具,是每一个人身体的一部分,单纯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谁先掌握新工具谁才能更适应现代社会。传统教育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教育转变,不仅符合当下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未来人们知识积累和获取的习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更好的落实‘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首先就是能让学生在校园随时上得起网,为此,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和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将实现全校WIFI覆盖,除了军体课、技能课、会议外要求师生全部打开手机,改变学习模式,实行全员互动,彻底颠覆血学生获得智慧的方式方法。”